首页 媒体聚焦 > 正文

科学信息技术范文

2023-08-15 11:29:51 来源:文秘帮
科学信息技术范文第1篇

实践证明,运用信息技术呈现给学生的学习内容,学生更容易吸收和消化。因为信息技术主要是以图片、声音、动画、视频等方式来体现给学生的,在展示的过程中,让学生能够最大程度地调动自身的各个感官来获取所需要的信息。由于受学生的年龄特点的限制,动画、色彩、生动的图片、动听的音乐等更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例如,“电磁铁”这一课的教学,我在课堂上引入了学生最喜欢的卡通人物蓝猫和它的三千问《什么是电磁铁》作为课堂教学的一部分,以此抓住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发学生继续探索的动力。另外,在制作教学课件的时候,教师要考虑到学生的注意力集中时间短的特点,设计的课件要色彩鲜明亮丽,动画和图片要多,文字要简短,操作方便,多设置游戏,让学生在游戏中玩耍和学习,做到寓教于乐。例如,在学习鱼类有关知识的时候,我设置了一个小游戏,在课件界面上有好多卡通动物,然后让学生判断哪些属于鱼类,接着点击属于鱼类的动物,这时候点击的鱼就会跳到水里,若点击错误,课件会适时提示游戏结束。由于整个界面形象逼真,还有富于变化的背景音乐相辅,操作又简单又方便,很受学生的喜爱。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二、依据教学内容,整合要找准切入点

要实现小学科学与信息技术的有效整合,教师要依据相应的教学内容,找准整合的切入点。首先,我们可以在教材重难点的地方与信息技术进行整合,在教学过程中突出重难点。例如,“鹅卵石是怎样形成的”这一课的教学,其重难点在鹅卵石是如何形成的,由于其形成的过程比较漫长,学生不容易体会出来,所以我就设计了相关的动画视频演示,通过观看这个视频,学生对鹅卵石的形成过程就有了一个更加清晰的认识和更加深刻的理解。对抽象的、重点和难点的知识进行整合。例如“地震”“地球绕着太阳转”等教学内容,我们若运用传统的教学方式来教学,很难让学生理解其中较难的抽象的重要知识。但是,我们如果把这些重点知识运用教学课件的形式向学生展示地球的内部结构、太阳与月亮、地球的运行轨迹,学生理解起来就容易多了,教材中的重点和难点也就得到了有效解决。其次,在获得有效信息的地方与信息技术进行有效整合。小学新课程标准指出,小学科学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为目标,提倡学生通过自身的经历与体验来参与学习过程,教师要指导学生以科学的学习方法来主动获取知识。所以,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可在获得有效信息的地方与信息技术进行有效整合,从而提高科学的学习效果。例如,我们在学到恐龙这一学习内容时,我是这样设计的:搜集大量的有关恐龙的信息,让学生对恐龙有一个比较客观而全面的认识。我把这一教学的内容设计成一个主题的活动,让学生动手搜索有关恐龙的内容,看谁了解得多,知道得面广。教师也可以以网站的形式体现这个主题活动,学生可以在里面学习和交流。然后在网上查找资源的学生与在教师的网站里学习的学生进行沟通和讨论。如此学生就能够比较全面地掌握有关恐龙的知识,也培养了学生自己动手操作获取知识的能力。

三、以实用性为目标,将信息技术的优势

科学信息技术范文第2篇

一、信息技术改变了教师在小学科学教育中所担任的角色

在传统的科学教学中,“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实质是一种“填鸭式”的教学。教师是科学课堂知识的传播者,学生是消极的、被动的知识接受者。信息技术走进科学课堂之后,教师从单纯的教学者转变为课堂教学内容的设计者、学生活动的主导者、学生获得知识的引导者。

例如,在学习教科版四年级科学下册《面包发霉了》这一课时,课前我先让学生观察面包发霉的过程,并试着解释发霉的原因和条件。在实际教学中,学生将自己的发现与全班同学进行汇报与交流,教师给以适当的引导和补充,并用多媒体展示学生探究的成果。真正做到学生是课堂的主人,是学习探究的主导者,老师是引导者、组织者,符合新的教育教学理念。

二、信息技术改变了学生在教学中的地位,提高学生学习科学的积极性

在传统科学课的教学中,教师在讲台上讲解,学生安静地坐在底下认真听讲。信息技术走进科学课堂之后,改变了学生对老师的依赖。录音机、放映机、计算机软件、影像和PPT等现代教学媒体大大丰富了科学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段,学习资源变得多元化,有效地激发了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体现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地位。

例如,在学习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下册第三单元“宇宙”这一单元时,学生从小就对宇宙充满着无限的好奇心和探知欲。课前我就让学生先回去收集有关宇宙的知识。大部分同学通过网络进行收集,并将收集到的内容和图片通过打印或拷贝的方式带到课堂上与其他同学进行分享与交流,学生课堂主人翁角色展现得淋漓尽致。教师帮助学生对收集到的信息进行整理和补充,并在电脑上展示出来,播放有关宇宙的短片。通过这样的学习方式,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科学的热情和积极性。

三、信息技术丰富了科学课堂教学内容的多样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传统的科学课教学中,学生学习科学知识主要来自课本、实物、模型、挂图,是一种静态的、单一的、传统的教学模式。信息技术走进科学课堂之后,教学模式变成是动态的、多样的、开放的。在这样的教学模式中,课堂气氛变得更加生动活泼,更具感染力,更能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科学的兴趣。

例如,在学习教科版四年级科学下册《种子的萌发》这一课时,学生对于绿豆芽是如何长出来的很难观察得到。这时,学生通过观看种子慢生长过程的视频来获得对种子萌发的认识,更加直观具体。因此,信息技术不仅丰富了科学课堂教学内容,而且拓宽了学生学习的知识面,激发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和热情。

四、信息技术转变了科学教学的方式,有助于学生学习方法和学习态度的养成,培养创新意识

在传统的科学课教学中,课堂教学工具主要有教材、教案、一支粉笔和一块黑板。教师是科学课堂教学的主宰者,课堂的教学内容、组织方式和如何安排都是围绕教师进行的,学生学习知识也是受制于教师而被动地学习。信息技术走进科学课堂后,改变了科学教学的方式,利用计算机,多媒体、PPT等现代教育技术进行教学,使学生的学习方式变得多样化,有助于培养学生多方面的能力。

例如,在W习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下册《垃圾的处理》这一课时,学生通过对所居住小区的垃圾处理情况进行调查,发现垃圾的这种传统处理方法存在很多的问题,对环境会造成二次污染。然后在网上查找相关处理方法,找到了更好解决垃圾处理的方法,将其写成报告,以邮件的方式向有关部门反映和建议,并得到一定程度的肯定和认可。通过学生的自主学习和研究,明白了学习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灵感、创新是在不断学习的基础上产生的。

五、信息技术,改转变了教学评价体制,使评价变得全面化、全程化、多元化

在传统科学教学中,对学生的评价主要以最后的考试成绩为准,是一种终端性的评价,也是一种“定性”评价。信息技术引入课堂后,教学评价体制发生了相应的变化。现代教学的评价主体多元化、评价内容综合化、评价标准民主化、评价方式多样化、评价过程全程化,评价的目的是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信息技术走进小学科学课堂,极大地丰富了科学知识的传播方式,提高了教学效率和质量,对于我国科学教育事业的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但是教师和学生都要树立正确的学习和应用信息技术的观念,合理利用信息技术手段来为现代教育服务,才能使信息技术更好地促进教育的现代化、全民化,促进科学教学大胆创新、与时俱进。

科学信息技术范文第3篇

引导学生自行探究

科学新课程的特征就是给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留出更大的空间,让学生在互动中学习。这需要教师给予学生更足够的时间和自由思维的空间,正确引导学生自行探究,大胆猜想。传统的教学模式在很大程度上难以胜任以探究性学习为主的科学课堂教学,但结合信息技术的教学手段,则能打破传统的时空限制,更大程度地开放时空,让学生自由畅想。如《根和茎》一课的学习,笔者通过信息技术手段,为学生呈现了根的固定土壤和它吸收土壤营养和水分的生动画面,为学生展现“茎”是怎样运输水分和营养物质的,使“不可见”的科学现象,变为可以“剥开看”,且“看了就不易忘”的科学知识。

科学课上的自主探究素材,要求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调查或实验,而有些活动往往在课堂上无法用实验的形式完全展现。如《昼夜交替》一课的教学,教师先用课件出示太阳东升西落、昼夜交替等现象,使学生明白日月星辰的东升西落、白天与黑夜的交替等现象,都是由地球的自转形成的,把科学内容用生动形象的动画展示给学生,从而实现学习时空的拓展,使生涩抽象、又充满神秘感的教学内容实现了化难为易。科学课还有一些内容,在课堂教学中不能进行演示。教师可以通过多种信息技术手段,在教学中对这些实验以及产生的现象进行模拟演示,达到仿真效果。如教学《植物的一生》这一单元时,笔者通过信息技术,将植物的果实、种子、根、茎、叶进行放大,给学生呈现出最细微的地方;并将花进行“快进式”盛开,让学生在看“开花”的过程中,观察与之相关的各个部位的变化和特点。

增强学生感知力

科学学习是以探究为核心的,教师应当向学生提供充分的科学探究机会,让学生像科学家那样进行科学探究,并在此过程中体验学习科学的乐趣,增长科学探究能力,获取科学知识。但是,传统的科学教学由于受到时间和空间的制约,学生获取科学知识的来源除了教师外就是课本了。但信息技术的发展与运用,很好地弥补了传统教学的不足,拥有大量信息的网络环境成为新的知识来源。《探索宇宙》这一单元的教学,教师利用网络教室进行科学教学,让学生通过网络学习,开启“登月之旅”“看星座”“探索宇宙”,揭秘“太阳系大家族”,猜想“地球以外有生命吗”。这种大容量和高密度的信息技术引入科学教学,无疑给了学生一次次学习科学的盛宴,让学生学得丰富,学得快乐,学得自主,学得深入。通过联想生活经验和自身体验活动,可以让学生明确科学探究可以从身边的事物开始,缩短学生对科学探究的心理距离,体验科学探究中证据、逻辑推理及运用想象建立假设和理解的重要性。当然,在网络环境下的科学教学如果仅停留在收集信息、加工信息、交流信息这一层面,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为学生创造机会展示学习成果。如在学完了《地球上的水》这一课后,让学生利用网上收集的资料,小组合作精心制作手抄报、办黑板报、写倡议书,这样可以深化探究学习,延伸探究成果。

运用了信息技术的科学教学,能让科学课堂生动、形象、直观。与传统教学中主要靠老师讲并加上一些辅助教材相比,在运用了信息技术的科学课上,学生的学习兴趣要高涨得多。在教学《叶和花》一课时,笔者利用信息技术,设计了“拼花”的小游戏:在电脑上制作了花瓣、花托、花柄、雌蕊、雄蕊,然后让学生通过点击和移动鼠标,拼出一朵完整的花,感知花的结构。类似这样的教学活动,既引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强化了知识。又如关于“地球”的教学,由于这部分内容比较抽象,光凭教师和两张挂图来讲解地球的结构等知识,学生显得十分茫然;面对这种情况,如果教师课前大量收集资料,将教学内容制作成课件,让学生从课件中观看关于地球的图片,使学生具体感知地球形状和地球美丽景象,构建对地球形状和大小的认知,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形成和抒发热爱地球的科学情感。

培养良好学习习惯

网络环境为师生们创造了一个无限开放的课堂,信息技术的发展又为科学教学提供了极大的拓展可能。将信息技术与科学教学整合,形成巨大的资源库,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学习资源。学生在课内外可以上网收集与教学相关的资料,并学会传递、处理和应用这些资源。如《节约能源与开发新能源》一课的教学。课前,笔者指导学生上网搜索并收集与新能源开发相关的资料,并教给他们如何记录整理这些资料。上课后,学生踊跃汇报自己收集到的有关信息,如利用水力来发电,利用风来发电,利用太阳能,利用沼气取代煤气,利用地热……在此过程中,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得到极大提高。接着,笔者又布置了更进一层的学习任务:设计太阳能热水器。学生上网查找各种热水器的制作材料、结构和评价因素,然后进行交流,并以小组为单位设计自己组的太阳能热水器。在学生的设计中,有不少设计考虑全面、制作新颖。这就是学生通过信息技术与科学知识的整合,学习能力与良好学习习惯得到提高的体现。

科学信息技术范文第4篇

关键词:信息技术;多媒体;科学教学;应用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信息技术在我们的教学中优越性越来越明显。多媒体技术有文字、图像、声音、等非常多元化,有很强的感染力。而小学科学是以培养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课程,同时又是一门以实验探究为基础的综合学科。因此多媒体与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对于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的意识和能力,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怎样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来优化我们的科学教学,我谈一点自己的想法。

一、利用信息技术使科学教学不再难于上青天

科学课上有很多需要学生自主探究的板块,要求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去进行实验,但有些活动课堂上是无法用实验的形式完全展现的。例如在教学《水》这一课时,如果只是单纯的讲解理论知识,学生可能很难理解。这时我们就可以借助信息技术,让学生看到“植物与水的关系,动物与水的关系”,这样,“水”这一特点就自然解决了。再如三年级上册的《动物》《植物》等表现多种生物类的单元内容,都可以利用网络和多媒体教学,把具体的动物植物生动、形象地展示给学生观看,从而实现学习时空的拓展。另外在科学课的实验过程中,很容易因为学生操作失误而导致实验失败,甚至引起某些危险性,让学生产生一些恐惧心理,影响学生学习的兴趣。而采用多媒体技术对实验操作进行模拟,既可以掌握正确的操作又安全有效,大大提高了实验的效率。例如在做《分离食盐与水的方法》的蒸发实验中,确实存在着一定的危险性。于是,我设计制作了一个多媒体软件,供学生在课堂上进行模拟实验操作,如操作正确,便给予鼓励。一旦学生操作失误,计算机便对失误操作所引起的后果进行模拟,加深了学生对操作错误会引起伤害的认识,然后再进行实验,这样不仅提高了实验的成功率,更能让学生深刻理解正确操作实验的重要性,从而使科学实验化难为易。

二、实现科学教学全面信息技术化

《科学课程标准》在课程基本理念中指出:“科学课程要面向全体学生。”所以,科学课程应以学生为主体,给予学生提供充分的科学探究机会体验学习科学的乐趣,从而获取科学知识,形成严谨的科学态度。但是传统教学常常受到一些限制,教师的知识储备几乎成了除课本外的唯一的信息来源。这时候在教学中运用信息化,就能很好地弥补传统教学中的不足。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之外,我也会指导学生登陆小学科学网站,进行在线收集资料,学生将这些信息整理归纳。在教师的指引下,学生们能根据自己的兴趣和能力选择感兴趣的内容进行自主学习和探索,培养一种科学探究的精神和能力。但是信息化环境下的科学教学如果仅停留在搜集信息这一层面,还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为学生创造机会展示学习成果。例如学完《保护我们的听力》这一课后,让学生利用网上搜集到的资料写写倡议书关于如何保护我们的听力,这样既能深化探究学习,又能延伸探究成果。

三、积极引入信息化材料培养学生的科学兴趣

从教以来,我一直任三四年级的小学科学课程,三四年级的小学生好奇心很强,比较好动不喜欢枯燥的讲解,喜欢亲自动手做实验。而新的课程标准又要求以学生为主体,要想提高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就要在教学中让学生动起来,要让孩子们自己去操作,让孩子们体验实验过程。在亲身实践中感知,会让孩子们记忆深刻。例如,在教学“观察水和食用油”这个实验时,让学生用看一看、闻一闻的方法,学生兴趣盎然,学习积极性也被充分调动起来。在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也要注重培养他们的探索能力。很多学生认为科学中一些抽象的概念,他们难以理解。这时教师就可以在课堂中利用趣味实验,吸引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例如在教学《食物在体内的旅行》一课时,为了让学生更好的了解食物在身体里的旅程,如果只是用简单的文字说明,学生可能不感兴趣,也比较难理解,于是,我借助多媒体播放了一个食物进入身体的小视频,学生的学习兴趣一下子就提高了。而且食物进入身体的顺序也一目了然。充分调动学生的兴趣,从而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是科学教学的一个重要任务。传统教学方式主要靠粉笔、黑板,学生兴趣小,而信息化的科学课堂更形象直观。例如在教学《金鱼》一课时,在学生掌握了水生动物和陆生动物的特点以后,训练学生能否找出水生动物和陆生动物的相同点和不同点,这时可以在电脑上出示维恩图,让学生以游戏的形式把两种动物的相同点和不同点通过点击词语,短句到相应的空栏里,这样既引发了学生的兴趣,又强化了科学知识,一举两得。

四、合理利用信息技术有效地缩短教学时间,提高课堂效率

信息化与多媒体的应用还能节省教师的板书书写时间,提高教学效率。比如在教学《蚂蚁》这一课时,我可以通过多媒体把蚂蚁的各部分特点展示在白板上,从而节省了用粉笔板书的时间,提高了课堂效率。

五、利用信息技术活跃课堂气氛,加深学生印象

信息化与多媒体中的视频,图片等素材还能活跃科学课堂气氛,使学生感受到学习的喜悦,寓学于乐。比如在《我们的身体》一课中,我事先给学生播放了一段运动的小视频和有关身体结构的图片,学生看了后,科学探究的气氛立马就被烘托起来,对接下来的教学起到了很大的作用。简而言之,我们要想将信息化手段运用的得心应手,就要求教师必须不断地提高信息化素质,以便在以后的科学教学中能合理、高效地利用互联网的资源,使我们的科学教学更高效更科学。

参考文献:

[1]齐先成.小学科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J].教育实践与研究(小学版),2007.

[2]武玲.小学科学教学中学生问题意识培养策略的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07.

[3]刘丽.小学科学课教学怎样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J].课程教育研究,2015.

科学信息技术范文第5篇

关键词:信息技术;小学科学;教学;结合

中图分类号:G623.9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7)02-0133-01

经过大量实际调研可以证明,通过将信息技术与小学科学结合,使教育手段趋于多样化,可以更好、更多地为学生提供知识来源,拓展学生的知识面,为学生提供一个直观、易于交流的学习环境,从而提升小学科学教学质量,促进学生科学素养的发展。简而言之,信息技术与小学科学的结合是非常有必要的。

1.信息技术与小学科学结合的必要性

在科学课程教学过程中,利用信息技术既可以真实的模拟宏观和微观世界,又可以缩短或延长事物变化的过程,还可以代替危险或昂贵的实验和创建探究发现的学习环境。信息技术在小学科学教学中的应用,可以降低知识学习的难度,还可以把学科教学与社会生产和生活实际中的应用结合起来,为学生的持续发展和终生学习奠定了基础;信息技术在小学科学教学中应用改变了传统教学中大量讲解和叙述事实、要求学生死记硬背的教学模式,把枯燥的语言和文字描述变成了生动的图片和视频,把简单的事实罗列变成了丰富的背景和相关知识。在丰富多彩和生动形象的学习环境中,学生不仅能够很快地记住大量的事实知识,还能够使自己领悟到适应社会、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道理,增强公民责任感和全球意识。

2.信息技术与小学科学结合应避免的两个误区

误区之一:课件一味追求趣味性,缺乏针对性,有哗众取宠之嫌。平时上教学论练习时,常会发现许多同学的课件中,插入过多的动画、声效,花哨的好像幼教软件。当然,设计者的本意是想使课件增强趣味性,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但事与愿违,一些幼稚的画面或声音常引起学生的哄堂大笑,反而扰乱了课堂秩序,影响了教学效果。

误区之二:忽视师生情感交流,满堂都是"鼠标"教学。许多老师认为,进行多媒体教学就是要解放老师,告别黑板、粉笔,只需将鼠标轻轻一点,一切问题尽可迎刃而解。所以在不少多媒体教学中,可以看到教育几乎完全依赖鼠标,一堂课在"嗒嗒"声中开始,又在"嗒嗒"声中结束,这样倒是省却了板书板画的麻烦,节约了时间,看起来很潇洒。孰不知教育者已不自觉的放弃了主导作用,而沦为一名"播映者";学生也变成了普通观众,失去其主体地位,少量的学生活动也因为缺乏情感交流而显得苍白无力。

3.信息技术与小学科学结合的制约因素

3.1 部分地区缺少相关设备设施。信息技术在小学科学教学过程中所扮演的重要角色越来越得到有关教育人员的认可,信息技术成为必要的教学工具的趋势不可阻挡。但是在一些经济落后、教育条件差的地区,很多学校只配有一些落后的教学工具,缺少相关的多媒体设备,无法利用信息技术得到丰富的教学资源,严重制约了小学科学与信息技术的整合进程。

3.2 部分教育人员对结合的认识不足。目前,一些学校的领导以及老师不重视学习深造,而学习深造正是教育人员提高教学水平的重要途径,是接触先进的现代教学理念的关键渠道。现代的教学理念得不到认可,教师的教学理念就摆脱不了^去传统思想的影响,教学方法仍是死气沉沉的形式,认识不到信息技术在当代教育中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另外,部分教师理解不了整合的真正意义,只是片面地认为只要会运用计算机等设备就可以,不能把信息技术与教学紧密结合在一起,发挥不了信息技术的优势,片面的认识严重影响了小学科学与信息技术的整合效果。

3.3 信息技术运用能力不足。在我国,由于信息技术是近些年才开始作为教学工具逐步引入到日常教学中,很多教师虽然有多年的教学经验,具备很强的教学能力,但是不一定能做到熟练运用多媒体设备等仪器,因为这些设备设施都是近些年才开始普及的。另外,一些教师很少关注每一个学生的特点,教学没有针对性,做不到因材施教,对于各方面资源整合能力较差,严重限制了信息技术的施展空间。

4.信息技术与小学科学结合的建议

4.1 加大教育投资。偏远地区缺少配套的仪器设备,国家应进行重点补助。一般来说,小学学校的教育投入的资金来源主要是当地政府,因此要通过相关政策提高当地政府对教育的重视程度。政策上得到了鼎力支持,硬件条件也会得到提高。另外,一些教育水平落后、师资力量薄弱的学校可以通过教学资源整合,达到整合所要求的硬件条件。

4.2 信息资源库的建立。资源丰富是信息技术的优势之一,建立共享的信息资源库可以发挥其优势。丰富的教学资源可以给教师带来更为广泛的教学内容,也可以为自主学习创造条件。教师可以在日常教学过程中多搜集一些实用的信息,既可以丰富自己的教学内容,也可以丰富学生的知识来源。

科学信息技术范文第6篇

关键词:信息技术 科学教学 应用 微课程

在信息爆炸的今天,信息网络教学已经成为一种现代化的教学手段走入课堂,而且给传统的科学方法带来了冲击和挑战。如今,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对于教育思想和观念的转变、教学模式、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改革,以及对促进素质教育的发展都有着重大意义。

一、信息技术在少年宫式教学中的应用模式

1.1 教学模式简介

信息技术已经成为一种教学工具(LearnfromIT)。学生在教师的领导下利用信息技术进行学习,在这种模式下,教师和学生在信息技术的帮助下,分别进行教学和学习。首先,老师依据教学目的对所要教授的知识进行分析处理,考虑用什么方式来表达教学内容,并以网页的形式呈现给学生。接着,学生接受了学习任务以后,合理的利用教师提供的资料,进行个别化或者协作式的自主学习,并利用信息技术完成任务。最后,师生一起进行学习评价、反馈。

1.2 教学模式的优点

这种教学型模式适用于校外小学生的科学课程的教学,他继承了传统的课堂教学优点并进一步发展而来,信息技术作为提高教学效率和扩大教学容量的一个有效的教授方法,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最大的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和个别化,这样的教学氛围有利于学生创新精神和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很适合少年宫学生的进一步成长。

2 信息技术在小学生科学教学中的作用

2.1 信息技术是小学生科学课程的教学手段和认知工具

信息技术使人们获取信息的渠道得到了拓宽,为青少年学生个性化、自主以及交互式的学习提供了平台,使生动、活泼、主动的学习可以顺利的进行。如今信息技术已经不仅是帮助教师传授知识的手段,而且还是服务于他们学科教学的教学媒体,是提高教育教学活动质量的工具;对于学生而言,信息技术则是学习知识和提高技能的认识工具。利用信息技术,不仅能够构建个别化学习环境,还可以营造协作式的学习氛围,不仅可以满足不同认知水平和认知风格的青少年,也可以实施协作式学习策略,为青少年提供关于相同问题的多种不同的观点的比较、分析和思考的条件,在集思广益的基础上家理解掌握最新的知识。

2.2 利用信息技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利用信息技术可以将科学知识的表达多媒体化。将知识进行图文并茂、丰富多彩的表现形式,不仅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从心底里想要去学习,同时可以在视觉和感觉上认识到所要学习的知识,使获取信息的数量得到增多,知识的保存时间得以延长。心理学家布鲁纳说:“学习最好的刺激是对所学学科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一种积极探究某种事物的想法,积极的思维活动是以浓厚的学习兴趣和丰富的情感为基础的,它能让学生有足够的动力去主动学习,促使学生注意力高度地集中,能积极思考问题,探索创新。

2.3 利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交流合作精神

科学学习的核心就是探究。探究不仅是科学学习的目标,而且是科学学习的方式。学生学习科学的主要途径就是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我们这些教育者应该向学生提供充足的科学探究机会,让他们在实践中体验到学习科学的乐趣,增长科学探究能力,获取科学知识,形成善于质疑的科学态度,并领悟科学的本质。通过教学实践可以让他们体会到借助信息技术的好处,不仅能使抽象的问题形象化,使静止的问题动态化,更能使复杂的问题简单化,从而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养成自觉学习的好习惯,增强求知的欲望,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以及动手能力,同时提高了学生的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充分发挥了学生的思维想象能力,这是课堂上很难学到的。信息技术在科学课堂上的运用给学生带来了无限的乐趣,使学生拥有一个宽松的学习环境,让他们接受了很多课本上没有的知识,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而且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二、信息技术与微课程的有机结合

3.1 微课程

微课程发端于Twitter的微博,自2009年起,以其互动性和参与性强、信息传播速度快的特点,在我国迅速地掀起了一场轰轰烈烈的“微”热潮,拉开了“微”时代的序幕。微课程这个术语其实并不是指为微型教学而开发的微内容,而是运用建构主义方法化成的、以在线学习或移动学习为目的的实际教学内容。

3.2 信息技术与微课程的结合

由于书本上的一些教学内容比较宏观,距离学生的知识基础、“生活”实际都比较遥远,所以我们要借助信息技术,解决无法跨越的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把千万年的漫长时间变化缩短至几分、几秒,制成一些生动形象的课件,可以让学生随时随地进行观察;把复杂的地壳运动也制成一些短时间的影像,不仅不会对学生造成伤害,而且还能在最短的时间内让学生明白地壳的变化和地震的原因等等,我们在科学教程中可以充分利用信息技术与微课程相结合的手法,使同学学到更多的,更容易理解的知识。

3.3 信息技术与微课程带给学生的益处

信息技术与微课程的有机结合,让学生的学习内容更加丰富多彩,更具有时代气息、更贴近生活和现代科技;改变了传统的科学教学内容,不但使科学教材“活”起来,更让学生的科学学习置身于信息化的时代,从而进一步培养学生利用科学评价、决策的能力和学生形成科学要以人为本的意识、学生的科学素养,张扬学生的个性特征。

三、结语

信息化的今天,我们有必要也必须把信息技术更好的应用到教学中,使我们国家的未来一代受到最好的教育,但是在学校的教育中,我们很难做到这一点。那么在校外教育中,这就是我们不可推卸的责任了。我们必须做到信息技术与微课程的有机结合,使得学生更加容易接受我们传输的信息。使得未来的一代人得到这个时代应有的待遇。

参考文献:

[1] 《教育技术学和21世纪的教育教育技术学和21世纪的教育》,顾明远;

[2] 《网络化教育:立即起飞》,全国中小学计算机教育研究中心,王相东;

[3]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研究与实践》,浙江省教育厅。

[4] 张建伟等.教育技术的心理学研究[M]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J]2003 ,(1)

[5] 李少华.论少儿科学活动的环境创设.教育理论与实践[J].2007,(5)

[6] 马建坤等.信息技术与小学科学课的整合探究.中小学电教 ,[J]2006,(9 )

科学信息技术范文第7篇

信息技术拓展了小学科学教学的内容

当今世界上最鲜活的、具有明显时代特征的科学教学素材和教学内容,由于教材编写的限制,很难在教材中及时、准确地反映出来。然而现实的生活材料与信息,不仅能够使学生体会到所学内容与自己接触到的问题息息相关,而且能够大大调动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和积极性,使学生认识到现实生活中蕴藏着丰富的科学知识。因此,科学教师应选择贴近儿童生活的、符合现代科学技术发展趋势的、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和有利于为学生的人生建造知识大厦永久基础最必需的内容。

例如我国神六宇宙飞船成功发射,我意识到这是对学生进行科学教育、爱国教育的有利时机,同时学校的信息技术又为教学提供了丰富的资源,便及时调整了教学内容,开展了“我与神六”的科学教育活动,鼓励学生分组到网络教室查询资料、收集信息。学生们兴致勃勃,在网络世界更是大显身手。他们还对收集到的信息进行加工创造:如宇航服小组精心制作了一个小课件,为学生作了全面、具体、直观的介绍。当学生想了解宇航服某一方面的作用和特点时,小小讲解员只需轻轻一点,宇航服的作用功能一目了然,再加上讲解员有声有色的介绍,给学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视频制作组播放神六升空这一激动人心的画面时,教室里开始鸦雀无声,当同学们亲眼目睹神六直冲蓝天时教室里顿时响起了雷鸣般的掌声,欢呼声充满校园。

我借助信息技术,把我国的神舟风采展现在学生面前,把神六变得具体和形象、丰富和生动,不仅让学生对神六有了深层次的认识,还增加了学生对科学知识的兴趣,更使学生经历了科学研究的一般过程。只有将信息技术融合到小学科学教学中来,充分利用各种信息资源和现代化手段,与小学科学教学内容相结合,才能使学生的学习内容更加丰富多彩,才能使科学教材“活”起来。

信息技术改变了小学科学教学的方式

信息技术改变了教师的地位和作用,教师起组织者、指导者、帮助者和促进者的作用;利用网络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最终达到使学生有效地实现对当前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的目标。所以信息技术有意识让学生自己去查阅资料或进行社会调查,把学习科学知识由课内延伸到课外,不仅开阔学生的知识视野、丰富了课余知识,并且培养学生自主探求知识的能力,提高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例如学《恐龙时代》这课时,我根据教学目标对教材进行分析、处理、补充,并以网页的形式呈现给学生。上课时,学生提出了研究问题以后在教师的引导下,利用教师提供的资料(或自己查找信息)进行个别化和协作式相结合的自主学习,并利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师生一起利用网络信息丰富、传播及时、读取方便、交互性强等特性进行学习、评价、反馈。将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引向自主、开放的教学,充分考虑学生的个体特点,最大限度地发挥每个人的潜能与价值。

信息技术有助于小学科学课题的探究

科学课程应向学生提供充分的科学探究机会,使他们在像科学家那样进行科学探究的过程中,体验学习科学的乐趣,增长科学探究能力,获取科学知识,形成尊重事实、善于质疑的科学态度,了解科学发展的历史,并领悟科学的本质。在这信息爆炸的时代,在这瞬息万变的信息世界中,我们更应该利用信息技术,让学生进行探究性课题的研究。

如我校为学生提供了“天文知识”、“身边的环境”“垃圾种类”等研究课题,全校不同年级、不同班级的许多学生兴致勃勃地参加了,围绕选题(或个人或结合成研究小组),通过网络资源,查找有关资料。有的在老师的指导下,整理成自己的研究成果,写成小论文,在学校的展窗中向全校师生展示自己的研究成果;有的在收集学生信息的基础上编写了一本名为《环境 天文 科普》的校本教材,丰富了科学教学的内容;有的理论联系实际,进行猕猴桃种植……

科学信息技术范文第8篇

关键词: 信息技术 现代科学教学 最优化整合

信息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它已经渗透到政治、经济、文化,以及我们的日常生活。它的发展给我们的教育也带来了巨大的冲击,信息技术与基础课程的整合作为课程改革的重要内容,正成为教育改革的一个热点。但如何正确认识现代信息技术在教学中应用的功能特点,科学而有效地使用现代信息技术与基础课程的教学相结合、相融合,仍然是急需解决的问题。

一、充分认识现代信息技术的功能特点,使其为现代科学教学所用

信息技术应用于教育,弥补了传统教育的众多不足,改变了传统的知识存储、传播和提取方式,引起了教育新的变革。数字化、智能化、网络化和多媒体化的信息技术给现代教学带来了生机和活力,与传统的教育技术相比,信息技术是现代教育技术的重要代表,具有信息高密度、传递高速度、交互高强度、反馈高效率的特点。它集视听技术、计算机技术、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于一身。而科学研究的是自然界最基本的运动规律,它的课程教学强调的是对学生的实验技能和科学素养等方面的培养。信息技术与科学课程相整合,就是在科学教学中广泛应用信息技术手段,并把现代信息技术作为学生学习的认知工具和教师变革教学方法、变革教学手段的工具,为科学教学提供辅助教学资源,创设丰富的教学环境,使得信息技术与课程内容、课程结构、课程资源等有机地整合在一起,成为一个互动的课程整体。

根据教学需要,计算机可以存储和高速处理大量的资源,互联网上可以下载丰富的信息资源,为科学教学提供了文本、图形、音频、视频和动画等多种形式的教学资源,供我们选择。多媒体技术使得知识内容可以通过文本、图形、图像、动画、声音、影像等各种单一形式或者是几种形式的组合来表现,从而使得知识内容丰富多彩。例如:讲分子动理论知识中的扩散现象,学生通过观察红棕色二氧化氮气体和空气的扩散,再观察信息技术模拟的分子运动,能理解和认识扩散现象;讲本节知识中“物质由分子组成”、“分子间有间隙”等都可以用同样手段模拟,把微观变为宏观,让学生更具体地认识。再如:把水注入浓硫酸后硫酸飞溅;氢气还原氧化铜时,先加热后通入氢气引起爆炸,组合装置中实验结束时先熄灭酒精灯,后从溶液中撤导气管引起倒吸等一些错误操作引起的后果,通过声音、图像的结合,可给学生留下生动、深刻的印象。对那些有较大危险性的实验、污染较严重的实验和对身体有害的实验,也可用动画模拟,既能达到教学目标又安全无害。有的科学课中的很多内容很难通过语言讲解而表达清楚,另外由于客观条件所限制,一些生活中的科学情景、科学技术运用于实际的场景学生很难见到,更不可能身临其境,运用信息技术就可以为学生展示这些科学情景,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知识的欲望。如宇宙的演化、闪电、光及物质间的相互作用、飞机的空中加油、飞机投掷炸弹、船闸原理等,都可以通过视频、声音等多媒体资料显示,这样可让学生有了身临其境的感觉。此外,用3DMax等制作的多视角动画或三维立体图像还可以广泛地展示各种晶体的结构、分子模型等。这些立体结构课件的使用,可有效地帮助学生形成对化学物质的空间想象能力,学会从量的角度来分析物质的微观组成。还有科学教学中常见的名词术语“光滑”(无摩擦)、“空气阻力不计”、“理想气体”、“匀速直线运动”等,这些在实际生活中都无法找到完全相符的案例,通过信息技术把这种状态模拟出来,可以让学生观察并探究这种理想化的现象。将信息技术融入到科学课程的整体中,可以改变课程内容和结构,变革整个课程体系,把信息技术、教学资源、教学方法、教学内容有机结合在一起,共同完成课程教学任务。学生在新的教学模式下,能主动参与科学实验,合理利用各种技能进行学习、合作和交流并解决科学问题,从而最大限度地发挥每个学生的主动性,开发每个学生的潜能,形成良好的学习心理和科学学习习惯。

二、信息技术与传统教学活动、媒体的合理应用

信息技术中最常用的教学模式是应用媒体课件。由于所演示的课件是一段编好的程序,它的灵活性和交互性都比较差,它也有不可避免的局限性。如果盲目应用,必然会走进误区。如有的教师完全抛弃了黑板和粉笔,叙述也被大段的文字课件代替,整屏整屏地展示课堂内容,让学生目不暇接,无法消化吸收,更谈不上思考。一节课基本上变成了计算机操作课,教师只是操作事先设置好的计算机程序,课堂上没有活泼生动的气氛,更没有师生间的良性互动。因此,用现代教育技术完全取代传统教育手段并不是可取的好方法,教师应当根据教育内容的实际将二者有机地结合起来加以合理应用。教师若是把生动的课堂活动(语言、动作、演示等)都变成课件上冷冰冰的文字,就显得苍白无力,起不到现代教育技术应有的作用,甚至适得其反。还有的教师把一些不需要用多媒体演示的内容也搬上了屏幕,把像硫酸根离子、氯离子、铁离子的检验这样简单易做、现象明显的实验也做成课件来代替课堂演示,妨碍了学生各方面能力的发展,起了相反的作用。又如在科学“电功”一节的教学,探究电功跟哪些因素有关,有教师花大力气制作了精美的课件,模拟电动机提高砝码工作,无误差地得出电功跟电压、电流、通电时间的精确正比关系,非常轻松地突破了教学重点和难点,学生也十分容易地掌握了知识。但一个学生的话语却需要教师反思,他说:“这是电脑做出来的,想要什么结果就做什么结果,缺乏可信度。”是呀,这是一个完全可以动手做的实物实验,实际中不可能有精确的数据关系,只能让学生通过实验去获得定性的认识,让他们自己根据实验数据去分析、去总结,从而得出结论。所以,是否使用信息技术,一定要根据学习目标和具体情况而定。

此外,信息技术需要与其他教学传媒相整合。例如必要的板书、实物模型、实物投影仪、纸笔、表格等,每一种媒体都有自己的优越性,但是没有一种媒体能解决教育教学的一切问题,计算机也不例外。我曾听一位学校领导这样说:在教学中,不能纯粹为了“多媒体”而“多媒体”,“多媒体”的应用应着眼于解决传统教学方法的缺陷和不能达到的领域。一枝笔、一张纸同样也可以写出精彩的教案;没有“多媒体”,许多教师照样上出有内容、有深度的课。因此教师不要把多媒体等现代信息技术设备仅应用于那些表面上“花哨”的事情上,要用其长,而非取其短。

想恰当地在教学中合理应用多媒体CAI,我认为要把握以下两点。

1.课件的作用是辅教、辅学。

在课堂上,教师是组织教学的中心,起主导作用,学生是主体。而课件是辅助教和学的一种工具,它可以在较大程度上帮助教师的教学,帮助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进行高效率的训练。但它却不能完全取代教师的作用,因为我们所强调的学生探究学习、自主学习,如果没有教师的辅导是不可能实现的。教师更不能成为一个计算机的操作者,因为课堂教学中教师与学生的情感交流是任何一台机器不能够代替的。

2.课件的应用要适用、适时、适度。

课件要有适用性,应当是课件内容和教材内容的有机融合,而不是生硬地掺合。教师要从教学实际出发,不能为了用课件而用课件,盲目地随大流。在使用方法和技巧上,教师适时和适度地穿插课件于课堂教学中,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使课堂气氛生动活泼,定能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因此课件不在多,更不能滥,不必节节用课件,而是要精、要巧、要美、要恰到好处。

三、信息技术在未来科学教学中的设想及展望

网络化的多媒体也将是未来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网络化学习是一种以网络为传播媒介的学习方式,为学生营造了一个自由的学习空间。学生可以自主地学习,可以重复学习、重复实验,可以在线咨询教师,可以通过互联网获得大量的学习资料,进行探索。网络化学习的最大优点是可以资源共享,并且减少了时间空间对科学教学的限制。因而现代信息技术必将向着网络化学习的方向发展。

1.可以为学生提供仿真实验室和营造理想化状态下的实验环境。

学生通过动手实验,可以培养动手、探究和创新能力,但有的科学实验在空间、时间和器材等方面受到这样或那样的限制。利用信息技术的仿真科学实验室就能解决上述所有问题,用仿真科学实验来探究科学实验,与我们在科学实验室使用真实器材做实验完全一样,可以按照自己的意愿设计实验,进行数据读取、记录、分析,得出实验结果,等等。例如《仿真科学实验室――电学》是一个全开放性的电学实验仿真平台,与常规的科学教学软件大不相同。学生和教师都可以针对自己的要求亲自动手创建出自己所能想象的所有电子实验,比如自由连接串联、并联电路、测路端电压、惠斯通电桥精确测量电阻等,让学生有更自主的动手和体验空间。

2.可以利用网络资源帮助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

教师可以将相关的教学内容、教学资料、学生需要的相关学习资料或优秀网站链接放在个人主页上,引导学生融进网络,借助信息技术传递信息快、灵活等特点,实现教学内容的实时、超时空开放,加上网络资源信息量大、知识面广、内容更新快,让学生上网自主学习、自主探究。

总之,信息技术与科学课程的最优化整合,是一个很大的研究课题,需要我们全体信息技术教育工作者和一线教师从理论上、实践中去认真探索和研究。科学课程是实验性的教学学科,将信息技术应用于其中,一定要以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探究能力、操作技能等为最终目的,不能因为强调信息技术的应用而放松常规的实验教学活动。只有将信息技术的运用与学生的实践活动有机的整合起来,才能在科学课程教学中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当然,各学科教学都要在新的教学形势下,应用好信息技术和现代远程教育资源在学科教学中的整合,更好地发挥出现代教育技术设备的效益,提高教学水平。

参考文献:

[1]中央电化教育馆・素质教育实验优秀课例精粹(中学版).

[2]王勇.浅谈多媒体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职业技术教育研究,2005.12.

[3]雷仲梅・信息技术不能完全替代常规实验教学活动.实验教学与仪器,2006,(9).

科学信息技术范文第9篇

一、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意义

1.能够培养创新人才

通常来说,传统的教学都具有一定模式,学习新内容、复习之前所学、课堂巩固、作业练习等。在这种模式下所开展的教学都是以教师为主,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严重阻碍了学生的发展,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学生的思维,不利于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信息技术的应用不仅有效地提高课堂效率,还能拓宽学生的视野,激发学生的思维,有利于学生走上创新人才之路。

2.能够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

在传统的教学课堂中,师生关系比较紧张,不利于学生的发展,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应用,能够营造融洽、和谐的课堂氛围,不仅提高了教学效率,还能保证教学质量。另外,教师还可以通过相关的信息技术的应用,加强师生之间的交流,并且通过相关的观察,制定相应的培养计划,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课堂性质描述

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不断发展,积极进行科学课堂的构建具有重要意义,因此,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明确科学课堂的性质,主要体现在:

1.教师积极组织教学实验

所谓的科学课堂,指的是教师在不断的教学过程中,根据相关的教学内容制定良好的实验课程,并且在实验中教师应该积极地对学生进行指导,加强学生的动手能力,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

2.科学课堂注重的是学生学习过程

科学课堂不仅是学生通过一些简单的记忆方式,对知识进行消化吸收,而是要更加注重学生学习的过程,只有学生自己亲身经历过,才能更好地掌握知识。在实际的教学中,教师对于课堂教学情境设计要用心,保证每个学生都能够参与其中,有效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

三、课堂优化的措施

随着我国教育力度的不断加大,相关的教学设施也在不断完善中,尤其是信息技术的利用,一定会促进我们的课堂效率的提高。主要采取的措施有:

1.积极进行教学观念的改进

信息技术不断发展,一定程度上促进了课堂教学的发展,但是,在实际的应用中,教师应该积极地把相关的信息技术应用在课堂,不仅能够有效地促进课堂教学模式的多样性,还能提高教学质量。另外,教师在实际的教学中应该分清主次,信息技术只是一种辅助的教学方式,课堂才是教学的主体,因此,应该积极利用和发挥课堂的主体性作用。

2.组织讨论交流,促进资源的有效利用

随着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不断应用,对于教师的要求也相应提高了许多,因此,在实际的教学中,教师之间应该积极地进行沟通交流,促进相关资源的有效利用,提高信息技术的教学质量。例如:在小学三年级《植物》教学中,教师在备课的时候,可以做些PPT将一些植物的根、茎、叶、果实等通过多媒体展现在学生面前,同时,教师还应积极引导学生进行思考,积极拓展思维。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学生在教学中的参与度,实现资源的有效利用。

3.用信息技术提高课堂效果

传统的教学方式是一种灌溉式的,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知识,因此,不能够很好地利用知识,因此,在信息技术的不断应用中,应该避免灌溉式的教学。通过信息技术的应用,让学生能够获取更多知识,同时,还要注重对学生的思维、创新能力的培养。例如:在小学进行《动物》教学的过程中,上课前,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放映一些动物的短片,这样能够有效激发学生的学生兴趣。在短片播放完后,教师可以对学生进行提问,这样能够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另外,教师还可以通过多媒体向学生多传递一些课外知识,有效拓宽学生知识面。

4.教师应该制定良好的评价机制

在实际的教学中,进行评价具有重要意义,这不仅能督促学生进行学习,还能够帮助教师查缺补漏,积极改进教学方式,因此,教师在进行教学评价的时候,应该具有客观性、全面性,只有这样才能达到良好的评价效果,促使学生以及教师发现自己的不足,便于不断完善自己。

四、总结

综上所述,积极加强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运用具有重要意义,不仅能够提高课堂效率以及教学质量,还有效地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但是,对在实际的应用中存在的问题,需要敢于正视,用心解决和处理,才能更好地促进课堂教学质量。

科学信息技术范文第10篇

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一方面,有效地降低了这些科学活动操作难度,减少了科学实验对材料的消耗;另一方面,也能够消除时间、空间和地域对科学实验的影响,使得学生借助于信息技术就能完成对事物的观察、数据的记录,对启发小学生的心智有积极影响。例如,在讲授《植物的生长变化》这一课时,由于小学生的认知能力有限,植物生长变化周期也比较长,如果仅利用课堂时间进行观察、记录不现实,而信息技术则能将植物的生长变化过程浓缩为短短几分钟,保证了学生参与并感悟自然生长变化的过程。

二、拓展了小学科学教学的内容

因此,通过信息技术来拓展科学教学的内容十分必要,首先,教师可以带领小学生感受网络科技所带来的便利,通过对网络信息的学习不仅能够扩充小学科学教学的课堂容量,也能丰富小学生的日常见识,从而对一些未知科学现象充满好奇;其次,信息技术也有利于科学教学的与时俱进,信息技术使科学教学变成一个动态过程,将一些最新鲜、最前沿的科学知识及时传递给学生,使科学教学变成一个充满了乐趣的知识阵地。

三、促使小学科学教学更加“有声有色”

信息技术以精美的画面、动听的声音等技术优势,使小学科学教学变得异彩纷呈,成为一场调动小学生各项感官的教学盛宴,以信息技术提高小学科学教学感染力,使教学更加“有声有色”,学生的学习也更加“有滋有味”。例如,教师在为小学生介绍叶子的相关知识时,可以通过包含各种叶子的动态视频和优美的背景音乐进行导入,让小学生感受各种形态的叶子之美的同时,能在那种舒适愉悦的氛围中进入学习状态,这对于提高科学教学能够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有助于小学生搜集科学“证据”

学生在浏览网页来搜寻科学“证据”的过程中,首先需要对各种有关的信息、说法的真伪进行甄别,而质疑的过程也是思考的过程,可以培养他们严谨、端正的科学精神;其次在突出以学生为主体开展素质教育的今天,学生对感兴趣的知识进行自我探索、研究,能在自我思考中掌握科学知识的真谛,使所学科学知识得到真正的理解和掌握,这也是信息技术为小学科学教学带来的重要收获。

标签:
x 广告
x 广告

Copyright   2015-2022 世界体育网版权所有  备案号:琼ICP备2022009675号-1   联系邮箱:435 227 67@qq.com